我们村原来有个民国时国军的机枪手,后来回乡务农,老年赋闲时小孩子们常常会好奇地围着他问东问西,拿80、90年代战争片里的情节问他,中间就有担心后面打枪时误伤前面人的问题。
他总是笑笑不说话,最多说一句“你们看着乐呵一下就好了反正又不是真打仗”,那个年纪的我们都把影视剧里的场景当成真的了,于是就不服气般“挑衅”地说他作为机枪手是不是打死过战友,他一听就严肃起来,讲起了真实的战场是个什么样子。
老人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当兵,主官是冯玉祥将军,具体番号忘记了,他当时是机枪连的机枪主射手,军阀混战内战打过,抗战也打过几次,最后在陕西一地负伤后醒来部队已经撤离了,被当地好心村民救起养了些时日,能走路了就回了老家,从此在农村务农一生。
据老人讲,当时的机枪连是一个团才有一个,机枪原来是进口马克沁,后来为国产二四式马克沁水冷,一分钟打6、700发子弹,一挺枪百十斤,紧急时整枪2、3个小伙子抬着才能跑起来,平时拆开时一人扛枪身,两人抬枪架,还有一人扛弹药箱,当时我们都不信一个机枪有那么重。
进攻作战时,因二四式射程可以达到2000米,所以一般都是在后面几百米的隐蔽处,在步兵冲锋时对前方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敌方阵地进行火力压制。
他说,看到步兵战友冲锋时,不停的有人倒下,但可不是后面误伤的,都是前面中弹,在山地进攻时,倒下的步兵不少都是头朝后的,就是正面被敌人机枪打中冲劲太大翻倒的,甚至在平缓的地方被打中也会仰面栽倒。
步兵们冲锋时一般很少超过一个班的兵力一起往前冲的,像电视上那种黑压压成群结队正面冲锋的更是瞎扯,要是那样我这个机枪手可省子弹了,一发机枪弹可以穿透几个人,一个长点射一个班就报销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真像电视演的那样前后一起冲锋,后面的士兵只能冲天放枪了,要是也枪口冲前,那自己就把自己消灭了,还怎么打仗?
步兵的战术都是平时经过反复训练的,一个班为什么基本上都是配8、9个士兵加上一正一副2个班长,那是有讲究的,一般1个老兵带2个新兵,冲锋时几股子(方言“几堆”的意思)人相隔一定距离,互相掩护,都精(方言“警惕性高”)的很呢。
电视你们就当玩笑看得了,别较真,其实也并不是演戏的人(导演)傻,他们可能也知道怎么回事,但要是那样演一是不好看,再就是会吓着你们,真正的战场你们这些小孩儿看了估计吓得哭都哭不出来。
说着说着,老人清亮的声音开始沉重下来,甚至有点哽咽,说你们知道士兵中弹之后的样子吗?别管是日本人还是我们自己人中枪,都一样,可不是你们看到的像木偶一样倒下去,那样的其实少的很,除非一枪打到致命之处,都是要在地上挣扎好久,战场上鬼哭狼嚎的声音此起彼伏,你们愿意听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