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总体上讲,这大约只是一种民间说法。所以,通常人们会说,“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毫无根据,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那里。
网上不少人说,“太岁头上动土”出于王充《论衡》,此说不确。
王充在此文中说到了“太岁”,但绝无“太岁头上动土”这句话,也没丝毫相关的意思。
古人把木星称为岁星,但不是太岁。这个后面细说。
道教里,也有“太岁”,好像与不能“太岁头上动土”关系不大。
二
所谓“黄历”,是指以“黄帝历书”为名编成的一种民间历书,以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为特征。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记述,是在唐代。卢照邻《中和乐.歌登封》诗曰:“炎图丧宝,黄历开璇”。
可以肯定,“太岁头上动土”的说法,离不开两个要素——第一,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第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用于历法。
此法盛行于春秋战国之交,没有问题。
古人发现,木星十二年运行一个轮回,称此为“一周天”。人们又把“一周天”分为十二份,叫“十二次”,每“次”都各有专名。每十二个月,木星行走“一次”,古人称之为一“岁”。
不过,在当时,以十二地支纪年也已盛行。这种方法,被叫做“十二辰”。后人称之为“太岁纪年法”。
于是,古人们就设立了一个“虚拟星”,叫“太岁星”。其还称为“青龙”、“天一”、“太阴”或“岁阴”。
这是说,岁星可见,太岁虚拟;岁星行天,太岁在地。
岁星与太岁相配合的关系如下图——
岁星,就是木星,其实运行“一周天”不足十二年,只有11.86年。每过80多年,岁星与“次”的位置,就会出现超过一“次”的误差,古人称其为“超辰”或“跳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记载了这种局面的发生。古人解决的办法,是让岁星,在超辰的“次”里多待一年。
阴阳五行,不见于甲骨卜辞。
这种认识,属于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这种理论,到汉代,登峰造极,表现为谶纬之书泛滥。
比如,《淮南子.天文训》里,就详述了“太阴”,即太岁,在不同方位,哪个会造成国家丧失领土;哪个会兵戈止息;哪个会发生饥荒。
七
此书或初成于战国,但由汉代的大戴小戴整理无疑。
《月令》里,把四时分为“四德”——春为木德;夏为火德;秋为金德;冬为水德。土德居中,在戊己日,一年中有七十二天为土,分散在四时之中。
童书业先生说,这是如今黄历上写“土王用事”,也就是土木不可擅动的原因。
具体到不可动土的日期,必与太岁所在一定位置相关。如果妄动,便成了“太岁头上动土”。 前面说到的清梁绍壬得太岁方位图一张,即为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