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我国古代从始至终都是仅有一点点极限的想法而已,却并没有在这个问题再进一步。宋代的确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古代数学的巅峰,在南宋北宋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的数学成就。
沈括,这个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在数学上的造诣颇深,他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类似于现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会圆术则说明了某些特殊情况圆弧面积或者弧长的求法,他重点研究了圆内弦与弧至今的位置以及数量关系。
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一书中提出了可以开任何次方根的“增乘开方法”,后来杨辉在贾宪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可以用增乘开方法去计算四次方根的例子。另外这两位都共享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结论,杨辉三角,或者叫贾宪三角。这个三角在排列组合上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这个三角把二项式系数用图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人们在计算高阶二项展开式时,可以非常方便调用各项的系数。在西方,人们通常都把这样的三角形叫作“帕斯卡三角形”。
1665年,布莱士·帕斯卡在论著《算术三角形》中首次提到这个计算三角形,但实际上这至少比贾宪晚了四百年时间。
还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秦九韶,这个人的生平其实很精彩,什么都做过,县尉、通判、参议官、州守、同农、寺丞等职。这里我们只说他的数学成就,他深入发展了“孙子定理,发展了一次同余理论。另外秦九韶还得出过一个类似于海伦公式一致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已知三角形三边情况下求解面积。秦九韶在多项式求和方面提出过一个算法,我们叫秦九韶算法,此算法在计算多项式和的方法大大简化了系统计算复杂度,直到19世纪初,这套算法才由英国国数学家威廉·乔治·霍纳重新发现并证明,大约晚于中国600年左右。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数学实际上都是在发展着算术,或者叫所以说,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对于数学的研究都是偏向工程应用类,没有一个完善理论体系的支撑。想要成为一个数学大国的目标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啊。